以下文字資料是由(歷史新知網m.franklinshandcream.com)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布的內容,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!
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的由來點故ㄇ:
三國的時候,劉備臨終時對兒子劉禪不放心,除了把他托付給丞相諸葛亮,還給劉禪留下了一封信來教育他。信中說:“勿以惡小而為之,勿以善小而不為。惟賢惟德,能服于人?!边@就是說,不要認為小的壞事就可以胡作非為,不要認為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做;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讓人信服。后來,劉禪在諸葛亮的輔佐下,蜀國沒有出現大的失誤。諸葛亮死后,劉禪開始寵信宦官,逐漸放縱自己,最終蜀國被曹魏滅掉,劉禪也成了俘虜。
<弟子規>
「弟子規」這部書,是根據我們的至圣先師孔子所說的話,編輯成冊用來教導后學弟子平時生活起居禮儀應對「幼儀」的生活教育。
生活教育遠在古時候就有了,只不過,古時稱之為「幼儀」。從前有關于「幼儀」的書籍,有三字經、朱子小學、弟子規、千家詩、千字文、教兒經---等。非常具有教育起蒙之意義,但因文字、語詞、章文較艱深難懂,蒙童不易體會,遂較少人使用它。
以前因教育未能普及鄉野,所以有志之士常利用舊有書院、民間廟宇來教人朗誦認字,我們稱之為「私塾」。在「私塾」的書本,最常拿來教學的就屬「弟子規」這本書。
「弟子規」全篇共分為九十個條文、每個條文分為四句,每句為三個字,主要內容有如何孝順父母、尊敬師長、兄友弟恭、生活起居、日常應對、揚善隱惡、以仁待人、正心修身、讀書做人及衛生教育等。每句以三個字,來敘述做人處世的道理,讓孩子易記背、易誦讀?!傅茏右帯刮恼聰懙膬热?,全部受教于儒家孔夫子的思想精神。如果能讓每個孩子多記多誦、讀到通透了解,儒家的道德文化對于爾后的國家、社會、家庭,將有潛移之功、默化之用。
<著手編寫「弟子規」緣起>
今兒童讀經盛起,天人有感娑婆有聞,善聲瑞氣直沖三天,是人間有幸亦是人間最好福音,有感坊間弟子規一書編撰著重于朗誦、背讀,由耳根漸「理入」。朱子有言:「讀書不可不敬」「讀書須逐字、逐句、逐段理會」才會認得其中道理。古有明訓「讀書為明理之本」讀書是為明白道理,不為他事。
后學理會前賢圣哲,講調心之道,首重心要。心不要,將無「理」可調。兒時「理」由耳根入,可漸收濁氣。漸長讀音尋理,由心發現,道理漸明。
但,開始讀經,態度上只為增加語文能力,怕自家郎輸在起跑點上,為了語文而讀經,終是增長了知識,卻學了個無「理」智慧。一生態度上也只落個「高學歷的讀書人」終身還是無理于一生,對社稷能有助乎!飽讀書詩,還不如抱獨思斯。
有怕讀經之人囫圇吞棗不解經意,只求能背、能誦即幸哉快活。思不知經文能滔滔倒背如流,其不過只是勝過錄音卡帶、有聲CD,你朗誦不用耗費插電能量而已。何必沾沾自喜?
讀經能逐句、逐字、逐段,意義領會。如此盡心盡力,方是讀書心要。今注釋「弟子規」拋磚是為引玉,是吾所盼。
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
易解:縱然是小事,也不要任性,擅自作主,而不向父母稟告。如果任性而為,容易出錯,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,因此讓父母擔心,是不孝的行為。